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亮点综述

  • 复杂二倍半萜calidoustene的全合成

    张灵辉;熊文辉;张辅民;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其中二倍半萜结构复杂多变、生物活性多样,但其有限的天然来源限制了二倍半萜的深入研究.而天然产物全合成为结构复杂二倍半萜的获取提供了一条可选的有效途经.本文对分离于曲霉菌Aspergillus calidoustus中的复杂二倍半萜的首次全合成工作进行了评述该全合成的工作逆合成设计精巧,利用模块化的合成策略以及分子内金属氢原子转移引发的自由基环化构筑官能团密集的C环,从而使得整个合成路线更为简洁.此研究工作为该类二倍半萜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05期 v.61;No.24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研究综述

  • 无机磷(酸盐)活化转化为有机膦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柴垚;田雅玲;权正军;

    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无机磷(酸盐)活化转化为有机膦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白磷直接活化合成有机膦化合物方面的创新策略;其次,探讨了Na(OCP)在有机膦(杂环)化合物制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磷酸盐还原转化和氧化态保持活化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TBA][P(SiCl_3)_2]和[TBA][PO_2X_2]的合成及其应用.展望了未来磷酸盐作为天然磷源的应用前景,指出其直接利用有望打破传统工艺对白磷的依赖,实现从磷矿到磷酸盐再到功能有机膦的绿色转化过程.

    2025年05期 v.61;No.244 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4K]

文物保护专题

  •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徐莉娜;张斌;岳永强;马千;

    麦积山石窟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从1953年成立文管所至今70多年中,许多学者就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考古及石窟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麦积山石窟文物本体保护(崖体、壁画及彩塑的劣化机理、修复材料及修复方法),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及数字化保护(虚拟修复、洞窟复原)方面进行概述,发现麦积山石窟早期壁画、塑像制作材料的研究均为采样分析,对文物有一定破坏性且采集数据有局限性;麦积山崖体风化、崖体渗水及崖体加固多停留在研究阶段,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成果较少;关于环境对壁画和彩塑劣化影响及防控对策的研究均有报道,但是相关防控对策的实施较少;数字化技术在文物的修复和窟檐的复原停留在研究阶段,在数字化展示应用方面成果较少;现代科技对石窟崖体风化监测较少.以上问题的发现为麦积山石窟崖体、壁画及彩塑等文物的进一步保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指出加大数字化在文物修复、保存及展陈等方面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2025年05期 v.61;No.244 22-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6K]
  • 新型石窟寺裂隙灌浆材料水硬性石灰H·C5和NHL5性能对比研究

    崔建勤;方晓芸;周应庆;李志鹏;王海燕;杨善龙;赵林毅;

    水硬性石灰因其兼具气硬性和水硬性,是一种重要的石窟寺裂隙灌浆修复材料.然而目前高品质水硬性石灰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严重限制其广泛应用.为探究课题组研发的国产水硬性石灰(H·C5)替代进口天然水硬性石灰(NHL5)的可行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H·C5和NHL5两种胶砂结石体在不同龄期内水化碳化产物的组成、形貌进行分析,同时测定收缩率、弹性波速、抗折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等物理力学性能,并开展庆阳北石窟寺典型砂岩试样的黏结性能对比试验,评估其现场适用性.结果表明,H·C5和NHL5化学成分相近,收缩率几乎持平,在养护龄期内H·C5的弹性波速和抗折抗压强度、黏结性能均优于NHL5,说明H·C5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可作为NHL5的有效国产替代材料,有望显著降低石窟寺岩体加固成本,推动我国岩土质文物保护材料的自主化研发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61;No.244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 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及其清除方法探究

    牛贺强;李强;潘爱钊;李炫华;武发思;

    鸟类排泄物污染是导致古代壁画彩塑损害的重要因素,科学解析其损害特征并筛选有效的清洁方法,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尤为必要.本研究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便携式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多种手段对鸟类排泄物及受污染的壁画颜料层进行检测分析,采用激光、微粒子喷射、超声波等清洁设备以及化学清洁材料开展模拟清除实验,并评估各类方法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结果表明,鸟类排泄物中的无机盐类物质和尿酸会渗入颜料层及以下层位,极难彻底清除;筛选比对发现,超声波清洁仪与一定浓度的双氧水、乙醇溶液或新型聚电解质水凝胶共同作用可清除黏附力强、覆盖较厚的鸟类排泄物,且对壁画颜料层影响最小,其他技术清洁深度有限或清洁效果不佳.研究结果对于古代壁画表面污染物清除和科学保护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61;No.244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8K]

研究论文

  • PICC留置患者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探讨

    郝晓娟;陶慧;许婷;殷娜;

    为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对静脉内皮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本院静疗门诊接受PICC置管且留置时间≥14 d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短期组14~30 d、中期组31~60 d、长期组>60 d,每组各42例),并选取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测量静脉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栓弹性特征.结果显示:长期留置组血清ICAM-1,VCAM-1,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NO水平显著降低(P<0.001),ET-1/NO比值升高;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随留置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长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长期组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8.6%vs 0%,P<0.01),峰值流速(PSV)梯度下降,长期组可见高回声机化性血栓.上述结果表明,PICC长期留置可通过损伤静脉内皮功能、激活凝血系统从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ICAM-1,ET-1/NO及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早期预警的潜在标志物,研究结果为PICC相关血栓的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2025年05期 v.61;No.24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基于高光谱信息的矿区重金属砷含量估算

    薛玉玲;修丽娜;冯琦胜;马晓红;马利邦;

    以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某高污染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对典型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砷(As)含量的反演精度进行模型比较.研究通过野外土壤样品采集、室内光谱曲线测定及光谱变换预处理,基于随机森林模型(RF)选定的特征波段对测得的光谱曲线进行光谱变换等预处理,最后基于选定的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BP神经网络模型(BP)及随机森林模型(RF)对土壤重金属As的含量进行反演比较.结果表明,400,407,1 294,2 245,2 260,2 344,2 429 nm为土壤重金属As的特征波段.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估算土壤中重金属As的含量,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表现出较高的估算精度,尤其是基于光谱指标变换后的模型R~2可达0.947,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研究表明,在污染程度高、土壤背景复杂的区域,BP神经网络结合光谱特征选择方法具有更强的As含量反演能力.

    2025年05期 v.61;No.244 61-6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 沂蒙山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梅大伟;王艺洁;王欣怡;

    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1,2016和2021年沂蒙山区27个区县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采用冷热点分析探究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格局特征,并应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沂蒙山区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小幅增长趋势;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总体较高;城乡融合发展的热点区与次热点区呈现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小幅增长趋势,空间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空间布局趋于均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对沂蒙山区城市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生产总值、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因素对沂蒙山区乡村发展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过分析不同年限沂蒙山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沂蒙山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5期 v.61;No.244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 气候变化背景下白龙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张双;马芬艳;郑健;徐文婧;王汉卿;

    白龙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基于白龙江流域内观测站1970—2022年的径流量、气温、降水量数据,对该流域的径流量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揭示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白龙江流域的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加速率在0.026~0.040℃/年之间,大部分站点年平均气温增加速率高于全国,明显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且海拔越高,气温对全球变暖更为敏感.径流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径流量在1994年发生突变,整体上1970—1994年呈现增加趋势,1994年以后径流量则逐渐减小.径流量变化主要受到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受气温升高影响较小.降水量变化对径流的贡献在24%~39%之间,且上游站点降水量对径流的贡献相较下游较大.研究结果以期为白龙江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应对、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2025年05期 v.61;No.244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碳排放预测与影响因素研究

    周玉兰;陈明阳;谭婷婷;

    基于IPCC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1990—2021年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结合LMDI分解法、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使用随机森林确认关键影响因素.采用PSOBP神经网络模型对基准情景、高碳情景、低碳情景下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利用、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城镇人口占比、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强度等因素显著促进碳排放,天然气消耗对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随机森林分析确认了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强度、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为主要影响因素.引入粒子群算法有效提升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其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高碳情景、低碳情景下,甘肃省分别将在2025年(25 044.39万t),2030年(26 091.57万t)和2035年(32 059.94万t)实现碳达峰.

    2025年05期 v.61;No.244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众创空间运行效率与区域市场化耦合空间格局及优化——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考察

    于正松;宋一恒;莫君慧;李华勇;

    基于中国2022年省级面板统计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DEA效率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众创空间运行效率与区域市场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考察,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各省(市、自治区)众创空间运行效率整体偏低,综合技术效率实现DEA完全有效的单元较少,仅占全国的35.48%,纯技术效率实现完全有效的单元占比为61.30%,规模效率完全有效的单元占比也为35.48%;综合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整体上呈现“中西部优于东部”的特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也大致呈类似格局;众创空间运行效率与区域市场化耦合协调类型以良好及以上水平为主,占研究单元总数的77.42%,耦合水平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北”依次递减的态势;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地理空间集聚性,有24个研究单元处于第一、三象限,第一象限的“H-H型”单元占比达51.60%,且形成了包括上海等6个研究单元的“热点”区域和包括新疆等3个研究单元的“冷点”区域.

    2025年05期 v.61;No.244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公地悲剧”之解在于■

    师安隆;吴娜;李意霞;陈克恭;

    《公地悲剧》一文发表已有50年之久,人类依然没有在公平与效率、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等问题中找到一个理性的、技术性的平衡点.本文通过在方、圆两个不同的视域中对杠杆原理的剖析,发现■是省力与省距的平衡之“度”.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消解了《公地悲剧》之困,同时也说明许多问题在方形视域中得不到解决时,可尝试在圆形视域中去解决.

    2025年05期 v.61;No.244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云亭青年

  • 一类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的有限时间稳定性

    姜玟;李俐玫;

    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泛函,应用LyapunovKrasovskii方法研究一类非线性单时滞微分方程的有限时间稳定性,并利用Lyapunov-Razumikhin方法探究一类非线性多时滞微分方程的有限时间稳定性.通过坐标变换与正交分解将系统转化为等价形式,其中多时滞微分方程以矩阵形式表示.基于上述等价形式,得到了3个有限时间稳定性判别定理及相应的沉降时间不等式.最后通过两个算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

    2025年05期 v.61;No.244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一类具有恐惧效应和线性收获项的捕食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

    高鑫;冯孝周;李畅通;

    研究一类具有恐惧效应和线性收获项的捕食-食饵动力学模型,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揭示其动力学特性.通过微分不等式证明了解的有界性和持续性,确保模型在生物学上的合理性;深入探讨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及其稳定性,利用Dulac函数验证了模型在正平衡解处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形理论,系统解析了模型Hopf分岔的临界条件及其周期解的稳定性判据;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并探讨了关键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调控机制.

    2025年05期 v.61;No.244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下载本期数据